废太子的诏令传出后三日,众人的反应都算是平静。牢狱之中的李正炜也算是求天无路告地无门,其他的人在皇帝的威逼之下也只能三缄其口,摆出一副高高挂起的姿态。没想到到了第四日上,皇帝的案上忽然被摆上了十本内容相近的奏折。大多是义正词严地批评皇帝随意废储、动摇国本,又众口一词要“清君侧”,声称是因为裴清妖媚惑主、裴清扬野心滔天,皇帝才一次又一次做出有违祖制之事云云。
上一回三王作乱,虽然以后商军队大获全胜告终,但是却让皇帝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些偏安一隅的封国的可怕。如今的这十王。无论是声望还是实力都不是三王所能相比,若是处理失当,怕是战事会一触即发。
他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坐上皇位的始末,这么多年来他可以装出一副庸庸碌碌的状态,始终不敢对权力过于庞大的诸侯做出动作。到头来却仿佛给他们心理上的鼓励,自己这个皇帝竟是形同虚设,尊严可以肆意**的!他是父亲文帝的第七子,母亲也不过是个县臣之女,当个富贵闲王尚可,做皇帝却是万万不能了。谁知到了二十多岁时,好运竟然突如其来地砸到他的身上。这几率小得几乎如同被陨石砸中。
文帝本在长子李义隆出生后不久便封他做了太子,太子的母亲也一并被扶上了皇后之位。这样的组合,如果不出意外,储君之位几乎可以说是稳坐钓鱼台。李义隆也没有愧对文帝对他的栽培,顶着太子头衔三十年一直是兢兢业业、从未有过行差踏错。皇后后来虽然失了宠,但与文帝的夫妻之情却还在。一个月里,皇帝哪怕不宿在含凉殿里,也总有七八天要去皇后处坐坐,听听李义隆的功课,也同皇后交换些朝堂后宫的处世之道。
直到元康三年,元帝忽然就迷上了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周氏,对皇后和李义隆大为疏远。过了这一年中秋,周氏为元帝生下了一个小皇子,虽是未足月,皇帝却喜欢得像什么似的。那时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流言,有的说孩子八月而生或许未必是皇帝的亲生子;有的说周氏长相妖媚,小皇子高鼻深目,定是有异族血统。可是元帝却对这些话仿若未闻,对周氏母子也丝毫未有芥蒂。
一个月之后,皇后才又见到皇帝,不知怎么两人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皇后哭着剪了一头的长发,皇帝则夺门而出,誓言再不踏进含凉殿半步。当日的情形本该是讳莫如深,不知为何过了没两天,许多人便能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据说争执的起因是太子之位,皇帝不知受了怎样的蛊惑竟然要立一个月大的婴儿为太子。而皇后也像许多历史上的可怜女子一样,可以接受文帝对自己的冷落,可以接受后宫中源源不绝的明丽女子,却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皇后一改平日温良的形象,将这些年来自己的落寞、惊惧、无奈都说了出来。本以为文帝会念及旧情,放弃易储的想法。却不料文帝的心意如此坚决,竟不惜撕破脸,扬言太子不废,他与她的夫妻之情从此恩断义绝,她的母族亦会遭遇灭顶之灾。
文帝说完也不管瘫倒在地,几乎晕厥过去的皇后,自顾自地摔门而去。
没有人知道皇后以怎样的心情活了下去,夜深人静时想到自己半生付出,却换来皇帝冷酷决绝的一番话,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日之后,李义隆便在皇后母族康氏和他的追随者的帮助下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元康之变。
因为事发突然、实力悬殊,不出十日,元康之变便以李义隆的兵败告终。李义隆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便将心一横跳入了汤汤湘江水中,连尸体也没有留下。当夜,皇后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四十五岁的生命,死后只是以嫔礼草草安葬,连皇陵都进不了。
不过李义隆这一闹,却彻底断绝了周氏的皇后之路,连带那个一个多月大的婴儿也注定没了做皇帝的机会。之后的两三年,文帝身体渐渐垮了下去,却再未见他对储君之位透露出任何的消息。文帝驾崩那一日,所有在京的皇子皇孙都急急地进了宫,远在封地的也不甘示弱,一面快马加鞭地往京城赶,一面在京城的暗卫密探也积极行动起来。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场还未开打的帝位之战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草草收场。
文帝的心腹太监在寝宫之外宣读了皇帝的遗诏,以皇七子李义乾为继位之君。在场之人先是被惊得哑口无言,继而则是一片哗然。太皇太后其时尚在人世,有她坐镇,又有皇帝的亲笔遗诏,众人再是不忿,也只好隐忍不发。
皇帝几乎是西里糊涂地坐了帝位,登基那日,也浑浑噩噩地受着摆布,几日后才真正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也曾想过大刀阔斧实现一番豪情,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只是用作装饰的傀儡。没有母族的支持和群臣的支持,还得投鼠忌器,不触碰封国的利益。这个皇帝,做的着实窝囊,亦是如履薄冰。
自此以后,他便成了众人想要看到的样子——荒yin天子、富贵闲人。他不用对外宣战,也不用做出多少的政绩,只要让后商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便罢。几个兄弟的步步相逼让他实在不忿,因而便将李义乾之名改作了李乾。
可是他又如何甘心,天下的一切本该尽在他的掌控之下,所有人都该对他俯首称臣。这些年,他暗中谋划,悄悄地布置好了一切。没想到这些人,这些自以为是恩主的人,又一次将他的尊严踩在了脚下!
他的太阳穴突突急跳,颈上清晰可见的青筋和急剧起伏的胸口将他的震怒展现无疑。徐长海不敢多言,只是小心翼翼地替他顺着气。皇帝的声音仿佛是从地狱里传来:“替朕将故相招入宫来。”
徐长海纵使惊愕,也只得恭恭敬敬地应到:“老奴遵旨。”rs